二人转瞎子大观灯
- 播放列表
- 简要介绍
- 相关视频
《二人转瞎子大观灯》 《瞎子观灯》又名《大观灯》。据老艺人讲:此戏清末民初(大约一九〇〇年后)就在吉北一带演出了,深受观众喜爱。尤以春夏盛行。春夏两季,日暖风和,场阔地平,为《观灯》提供了良好的演出环境。冬季雪大风寒,给演出观看都带来了不利因素。除大店房外,房小狭窄演不开,因此冬天成了《观灯》的演出淡季。
群众爱看《观灯》,把《观灯》称为小秧歌。所以深受群众欢迎,原因有二:其一观众爱看秧歌,但是,秧歌一年只有正月看几次。《观灯》却春夏秋冬都可演出。群众也就随时可以一饱眼福了;其二群众爱听民歌小帽。《观灯》里,能够演唱很多民歌小帽,加上演员幽默风趣的表演,说有词儿,逗有硍儿,一反一正,一逗一捧,上问下答,自然成趣儿。使观众得到了很好的艺术享受。
《观灯》运用“六个子儿”巧妙地贯穿全剧,悬念迭出。使台上台下,演员观众浑然一体。特别是当白莲灯点唱时,观众的心情和白莲灯是一致的,都希望多听几个小帽小曲儿。
《观灯》中虽然提到宋主为母行孝大办花灯之事,按民间一般演法,剧中人白莲灯,却头戴八块瓦青帽,顶上一个红帽疙瘩。穿大袍,着马褂。手持道具是两根竹棍。一根长约五尺,做拉玛杆,为领道用。另一根长约三尺,为拄棍。和尚身穿长袍,头戴和尚帽,手执拂尘,下穿傻鞋、白袜。
扮白莲灯的演员,大多数不化妆,本相。听有个老艺人讲:有的用秫秸扎眼镜戴上;有的用黑色或白色在脸上画眼镜;也有的什么也不画。演员用眼功装瞎。和尚的瘸,也靠演员的腿功摹拟。秧歌队上装要大扮,着裙袄。下装扎腰包,戴毡子丑帽。上妆特别注重头部打扮。下装有时到哪屯子演出,就借哪屯的大秧歌服,有时找一件布衫,斜披身上,便可登台。艺人们风趣地说:“咱们是补丁班儿”。
据老艺人讲:在演出《观灯》时,要喜、美、幽默;不要闹、丑、庸俗。只能听过白莲灯、和尚形象表现生活,而不能借助他们的生理缺陷丑化生活。
剧中秧歌队唱的小段儿,可根据当时当地演员观众的具体情况随时增加,篇幅有限,没有全部编入。还可以选一些《小看戏》、《大将名五更》、《看秧歌》等民歌小帽。
《观灯》的结尾很奇特。两个演员跳出人物,这是《观灯》的另一个特点。由此可以看出拉场戏《观灯》是从大秧歌分出来的。也可看出它和二人转的亲缘关系。......